生态环境部10月27日发布《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2年度报告》,报告提出,我国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,实施《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》三年期间,二氧化硫、氮氧化物、一次PM2.5排放量下降的同时,累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.1亿吨。
在积极减缓气候变化上,中国采取积极措施,调整产业结构,优化能源结构,促进节能提效,控制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,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,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,开展试点示范。
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步伐提速,2021年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首超煤电,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16.6%,煤炭消费占比下降至56.0%。加快推进新能源基地建设,在沙漠、戈壁、荒漠地区规划建设4.5亿千瓦大型风电光伏基地,1亿千瓦项目已开工建设。截至2021年底,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到10.63亿千瓦,占总发电装机容量的44.8%。
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,我国持续推进煤炭清洁高效集中利用。2021年全国煤电完成节能降碳改造1.1亿千瓦、灵活性改造6380万千瓦、供热改造6830万千瓦,火电平均供电煤耗降至302.5克标准煤/千瓦时,比2012年下降了6.9%。截至2021年底,累计实施节能降碳改造近9亿千瓦,实施灵活性改造超过1亿千瓦,10.3亿千瓦煤电机组实现超低排放改造、占煤电总装机容量的93%,建成世界最大的清洁煤电体系。2021年我国煤制油、煤制气、煤(合成气)制乙二醇产能分别达到823万吨/年、61.25亿立方米/年、675万吨/年。
我国推动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实践。实施《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》三年期间,全国二氧化硫、氮氧化物、一次PM2.5排放量分别约下降367万吨、210万吨和125万吨,同时累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.1亿吨。我国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、汾渭平原等区域为重点,持续推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,将群众温暖过冬放在首位,因地制宜推动散煤治理,截至2021年底,完成该区域散煤治理2700万户左右,减少散煤消费量6000多万吨,平原地区冬季取暖散煤基本清零。
奥斯恩氮氧化物排放监测系统采用高精度核心传感器,标准配置:一氧化氮(NO)、二氧化氮(NO2)、氧气(O2)、氮氧化物(NOx);采样方式:泵吸式采样,标准三级预处理系统:除油,除尘,除水,干燥,冷凝,恒温,七寸液晶屏,实时显示氮氧化物浓度。主要检测场合:燃气锅炉尾气监测、污染源在线监测、烟气排放、脱硫脱硝、锅炉尾气、污水管道气体检测分析、高温高湿气体检测分析等。